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警戒线。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管理者,在承担起企业管理责任的同时,还要切切实实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管理的核心是责任,责任有三重内涵:一是创造绩效;二是做好事;三是不作恶。如果前两点做不到,那么第三点一定要做到,就是不作恶。作为企业,固然有逐利的本性,但是在利润驱使的背景下,仍然要固守最基本的“管理底线”,即“不作恶”的底线。
近些年国内相继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从“毒奶粉”、“瘦肉精”到“地沟油”、“彩色馒头”、“假酒”,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的出现,反映了部分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没有了底线思维,意味着坑蒙拐骗、造假欺诈、假冒伪劣等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严重冲击和破坏了整个市场秩序,最终也必然被整个社会所唾弃。
“褚橙”创始人禇时健告诉我们,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敬畏心,遵守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对得起做过的事,对得起相处过的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要想获得财富,首先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没有这个前提条件,所有努力都是徒劳。坚守管理的基本底线,坚持做人的基本价值观,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和“进取之心”,这是当代每个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有的积极的处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