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在健康受试者体内进行的BE研究,无法替代临床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特别是对于特殊人群,如器官移植患者、有合并症的患者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患者等。”朱新波表示,由于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可能被较少的样本数和较大的个体误差所掩盖,在此类实验之外的差异不易发现。
朱新波表示,除了BE试验本身的局限性之外,还有不少问题也会导致仿制药与原研药临床疗效上的差异。 比如,改变生产工艺路线后产生新的、 不能确证的相关物质可能带来疗效影响,在原料合成及制剂工艺过程中引起的晶型变化也可产生药效改变,而且辅料的相互作用也比较难以察觉。
“工艺、质量控制和晶型达不到一定标准的仿制药不能很好地改善患者 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反而可能延误患 者病情,使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失去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朱新波介绍,有鉴于此,世界各国对于仿制药替 代原研药都有不同的政策态度。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如果医生开具的处方为原研药,则不允许以仿制药替代。
朱新波认为,在大多数常规情况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可以替代原研药使用,但也存在不适合替代的特殊情况“。病情危急的患者用药,毒性较大等治疗指数狭窄的药物,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感染等疾病中病情不易控制的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高危患者群体,在这些情景下,以仿制药替代原研药需要格外谨慎。”
“仿制药和原研药的片剂硬度、溶出度、辅料及制备工艺上有一定差别,这些影响因素在健康人体内可能未得到体现;但在老年患者中,由于生理机 能的退化和疾病的影响,不同制剂在 体内的过程可能会产生显著性差别。” 朱新波特别强调,由于老年患者体内代谢能力下降,且经常使用多种药物,评价仿制药和原研药的生物等效性就显得十分困难。“在美国,已有专家向药品监管部门建议,在大量老年患者中进行BE研究之前,不宜在治疗中随意将仿制药替代原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