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年,我国医药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期,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与鼓励创新一起,规范行业行为以及提升产品质量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政府监管和行业共治的不断加强,合规文化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此,南都药企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专门发起了《2019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和编制,报告选取226家医疗健康类上市公司和40家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RDPAC)成员企业,就其诚信责任、产业投资、健康援助等内容进行调研及数据梳理,呈现行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统计显示,2009年,205家(剔除尚未上市的21家)A股上市医药公司当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仅有12家,占比5.85%;到了2019年,226家A股上市医药公司当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已提升到59家,占比也升到了26.11%。近11年来占比上升超过20个百分点。
当然,相比头部的跨国医药上市公司而言,国内A股医药板块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依然偏低。
具体到公司,连续11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有7家,分别为国药一致、白云山、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吉林敖东、新和成、冠福股份;连续10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有5家,分别为华润三九、爱尔眼科、北陆药业、奇正藏药、华兰生物;连续9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有16家,分别为上海医药、中国医药、华润双鹤、同仁堂、天坛生物、复星医药、中恒集团、海正药业、中新药业、亚宝药业、片仔癀、天药股份、国药股份、江中药业、马应龙、九州通,其中,上海医药2018年发布了2次社会责任报告。
作为推进“健康中国”的组成部分之一,外资跨国药企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研究者了解,企业社会责任是属于“进口”概念,因此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跨国药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对我国药企起到了一定参考作用。
对此,在调研过程中发现,8家跨国药企有专门针对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占调研总样本数的20%;24家跨国药企主要以其中文版网页介绍其社会责任,占调研总样本数的60%;值得注意的是,8家跨国药企除无对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外,也未在其中国区网站发布社会责任相关介绍,占调研总样本数的20%。
8家针对中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辉瑞责任报告发布年限为最新,内容主要涵盖至2019年,诺华、安进和施维雅内容为2018年,赛诺菲和葛兰素史克为2017年,阿斯利康为2015年,雅培则为2013年,此后再无更新且报告目前已无法打开。
外资药企对华的社会责任重要体现,对“健康中国”建设与推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研究者以对华产业投资、健康援助(主要纳入持续性的健康援助)及医疗水平援助和提升三个板块,对上述40家药企进行调研。
就上述三个纬度,研究统计发现,阿斯利康和诺华总项目数并列最多,为14个;默克雪兰诺为10个排名第三;其后为礼来和强生各为9个;雅培和辉瑞为8个;拜耳和武田为7个;赛诺菲、罗氏和百时美施贵宝为6个;但研究者也发现,涉及上述纬度的统计中,有7家外资企业为0。
而就细化方面,对华投资最多的企业为辉瑞、诺华和默克,这三家公司在华分别有5家工厂/研发中心;而在健康援助方面,以对中国患者药品慈善援助的纬度,阿斯利康为项目最多的公司,合计有9个持续性健康援助项目;对于中国医疗水平援助与提升方面,赛诺菲、武田和第一三共均为4个。
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是每个医药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中,企业诚信责任是一个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诚信责任的最大体现就是生产及流通的药品是合格产品,由于医药企业本身所在行业的特殊性,产品质量合格与人民生命健康权息息相关,也是行业企业必须坚守的“死线”。
那么在履行产品安全责任方面,目前国内相关企业执行程度又是如何?对此,南都药企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组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全国药品抽检数据库”,对入组的226家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进行检索发现,合计67家医药企业被发现有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占总样本数的29.64%。
在不合格产品总数上,样本不合格企业中合计有347条(排除假冒生产情况)被相关部门检出存在不合格情况,其中集中在生产环节的为216条,流通、经营和终端使用环节的为131条。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用网购药出现不良反应生产企业要负主责
12月1日,新版《药品管理法》即将落地实施,在药品销售途径上,互联网已日渐成长为药品销售流通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流通渠道增加,也意味着药品在质量管控方面迎来新的挑战,如果网售药物出现不良反应,企业和渠道对于产品不良反应的后续应对,也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对此,研究者在2019年11月,发起了《网购处方药出现不良反应,药企该不该负主要责任》的民意调查。
在该项截至2019年11月25日纳入了2037个样本的民意调查中,合计1050名受访者认为,网购药品出现不良反应时,生产药企需要负主要责任,而认为其他(包括流通企业、平台等)需要负主要责任的为987名。
在该项调查中,课题组对目前布局药品网售的企业进行调研,其中37.9%的受访者认为,民营(社会资本)医药企业布局最为积极;而国资医药企业和中外合资医药企业均获得17.2%的受访者选择,而外资全资企业则得到13.8%的受访者认为在“积极布局药品网售”。
课题组发现,虽然82.8%的受访者在网购药物中未出现过不良反应,但是受访者依然对网购药品不良反应表现出强烈关注,认为药企负主要责任的受访者认为,不良反应与企业存在直接关系;而对于认为其他负主要责任的受访者,则认为市民选购药物前,应需要咨询医生的意见。不过,对于网上购买药品后有无在相关生产药企中得到后续指导服务,96.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
课题组认为,虽然药物不良反应系与生产、运输条件及个体差异相关,但应由生产企业占主导部分,对于生产企业承担责任(多选)方面,其中82.8%的受访者认为,从源头把关产品质量系生产药企首要承担的责任,其次79.3%的受访者认为生产企业要进行后续跟踪,另外75.9%则认为企业应连同医院专家定期进行安全用药科普,而对于建立不良反应药物机制和选择靠谱平台销售,均得到72.4%的受访者选择。
而对于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后续处理,34.5%的受访者认为,在去医院基础上会对平台进行反馈或投诉;31%的受访者则表示,在去医院基础上不会作其他后续动作;而选择向药企反馈及投诉方面,占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