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安徽省药监局发布一则关于同意马鞍山丰原药品经营有限公司等药品批发企业恢复经营的函,通知中指出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同意马鞍山丰原药品经营有限公司、安徽东南药业有限公司在《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歇业。现根据相关公司申请及马鞍山、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进行现场检查的检查结论,同意自发文之日起恢复经营,并发还《药品经营许可证》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

据悉,马鞍山丰原药品经营有限公司在2018年9月30日被同意申请歇业,期间停止一些生产经营活动,而安徽东南药业有限公司则在2018年4月20日被同意申请歇业直至今日恢复生产经营。
医药地方台注意到,2019年至今安徽省陆续传出药企申请歇业的消息,据医药地方台不完全统计,2018年6月至今安徽省有17家药企歇业,这些药企在歇业期间不得开展药品经营活动,一下是在歇业期的企业名单:


这其中有安徽省医药集团的下属企业,还有龙头药企地区分公司,那么,这些公司为何申请歇业?


在两票制和4+7背景下,医药商业大洗牌加据,原本就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安徽作为国家提出实施两票制政策后第一个执行的省份尤为明显。生产企业第一票开出慎之又慎,不外乎选择配送网络健全、回款好的商业公司。但中小型商业则由于医院网络少、垫资能力有限的短板而面临无厂家可「翻牌」的窘境,逐渐被隔离开来。
在医药行业,目前,歇业、卖厂甚至是关闭的情况,都已是司空见惯。纵观近年来的政策环境,无论药品招标、医保控费,还是一致性评价,都将促使药企对其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当市场需求。药企的生存环境更是愈加艰难,如果许多药企面临无法适当调整,自身改革跟不上的情况下,只能卖厂或者寻求合作。
如果没有渡过这些危机,大多数药企可能会面临出局。而这种出局之后就会是企业主动注销生产许可,彻底不干了。